先道艺术网
当前位置:资讯 >> 新闻 >> 正文
卢平:问君“画道”几多难 最是国粹融“新颜”
2017-09-08     来源:原创
分享到:
[摘要]画家卢平女士  【许先专稿】人物画是中国画中难度较大的画种,而将西画融入中国画“创新”之中则更难。但画家卢平女士却偏要挑战它。  卢平女士是位学者型画家,聪明,英气。她对人物画的感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会意和发自灵腑的欲知;她将人物自然的无言大美、水墨语言的玄化鸿蒙当成如诗般的律动,贮存于胸中,凝练于笔端;她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汇中西,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她强调中西艺术融合,...


画家卢平女士

 

  许先专稿】人物画是中国画中难度较大的画种,而将西画融入中国画“创新”之中则更难。但画家卢平女士却偏要挑战它。
  卢平女士是位学者型画家,聪明,英气。她对人物画的感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会意和发自灵腑的欲知;她将人物自然的无言大美、水墨语言的玄化鸿蒙当成如诗般的律动,贮存于胸中,凝练于笔端;她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汇中西,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她强调中西艺术融合,但不能脱离祖先留下的“根本”,更不能将中国画“改头换面”,一味地全盘否定!
   在许先网画室,卢平女士(清朝大学士纪晓岚第六代后人纪清远的夫人)就艺术的独立性、融合性,以及她“入道”画坛的经历与成就与我们娓娓道来。 



    卢平女士1958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3岁进入成都市艺校美术班学习,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留校任教。1985年调入北京画院,现任北京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民革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现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中山书画社社长、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院部委员、北京市妇联三胞联谊会理事。
   光环来源于她的奋斗与执着,事业往往是一生中最初始的选择。
  卢平女士选择了绘画专业,巨大的付出成就了她步入四川美院国画系的梦想,在这学子云集的艺术高府,她可以随心所欲地画模特、剖析人体结构,素描、色彩、山水、花鸟诸科苦学,业绩并进,尤为素描更为优秀,油画技法也日渐成熟。然而,她在掌握了素描色彩的基本功之后,一心想在中西绘画融合方面做出一些成果来,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研习中国画。她说:“虽然也喜欢油画,但更钟情于中国画,因为中国画是国粹,更符合我的审美习惯。中国画要画好了难度更大,它与中国的文化哲学思想有关,不到一定的年龄和阅历是认识不到它的深奥之处。油画比较直观一些,物体什么样,只要有素描色彩的基本功就能画好。中国画则不然,中国画的画外之意高深莫测,任你玩味。”

 

卢平夫妇合作大型人物国画《躬耕藉田》 2.5mX9m

 

卢平夫妇合作大型人物国画《躬耕藉田》 (局部)

 

   《魏晋胜流画赞》中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而卢平女士最擅长的就是中国画中的人物画,虽然她的花鸟画也技高一筹,但画的最多的还是她的人物画。对此,她深有感触地说:“画花鸟画要比画人物画容易放松些,多一花、多一石、多一叶都无关紧要。但人物画就不行,必须按人体结构来,多一点、少一点便谬之千里。另外,还要通过画面传达人物的思想,若画儿童则需展露天真,若画老人则需留痕沧桑。还有人的职业,工人、知识分子、学者等他们的气质迥异,但作为画家必须通过画面中人物的神态表现出他们各自的职业。”也如顾恺之所提倡的通过“以形写神”来完成。在《画论》中,顾恺之首先强调面部的传神,即“写自颈以上要,宁迟而不隽”,面部造型时,顾恺之认为眼睛是人物画造型中最为重要的部位,是塑造“神”的点睛之笔,是职业刻画的“窗口”。在卢平女士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人物造型中精细而传神的描写,以及所表达出人物内心的世界和情致。她在给学生讲课时说,一个画家要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应具备“导演”的本领,还应兼有诸多方面的才艺和修养:需要懂得舞台美术,服装设计,如何安排主角和配角的位置,同时,画面上的众多人物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全盘考虑。一次,卢平女士去参观一个画展,一幅画让她驻足良久。她认真观看画面部,笔法细腻,可谓无可挑剔;看整体,人物形象像一母的多胞胎一般,即无独特个性,又无传神之笔。她借此反复告诫自己,人物画不光是要把结构画准确,更重要的是要刻画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人物内心世界,才能把人物画的传神,画的维俏维妙。否则,作品就显得苍白无力,黯然无色!

 

《风范照千秋》 卢平 作

 

    卢平女士善于观察身边的事,寻找现实中的美,并将这种美升华为艺术展现给观众。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是用独特的、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人们常见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因此,无论卢平女士在乡村写生,或是在城市地铁里、街道上,还是公交车站上,都在不停地巡视着她认为可以入画的素材。当她看到一个非常理想的能入画的女孩子或一个小孩的活动场景时,她都会久久地观察她们,去发现他们不留意间的那种美感,然后构思升华为艺术。因为她也是孩子的母亲,对妇女儿童格外关注。所以,在她的作品中,画妇女儿童的题材比较多。她认为,艺术的东西是从生活中来的,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现在有好多闭门造车的作品,看了令人乏味,不能打动人,切记艺术一定要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曾经有位朋友见到卢平的画说,这幅画太美了,你画的是什么地方我想去看看。卢平女士回答说:“这是个你永远找不着的地方,因为是我综合了许多景色,变成了我心中的美景,你看到的是我经过艺术加工后的美景。”如果你的作品只是生活中的复制品,它永远升华不成艺术。所以,卢平女士经常给学生们讲:“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就像一只蜜蜂。蜜蜂在百花中采来的并不是单纯的花粉,而是经过它加工后吐出来的花蜜。就是说它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对生活中美的升华。”
   观察生活、扑捉生活中的美是一个优秀画家应具备的艺术本领,要将这种美创作成一幅作品那就要看艺术家的“导演”功夫。

 

《理想、情谊》 卢平 作 180x96cm

 

     卢平女士就具备这种艺术家的“导演”功夫。她的创作经验告诉我们,创作前要收集很多资料、选择布局。比如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时,她的创作是绘制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女士的作品《理想、情谊》。她为这幅作品查阅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力求能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这两位先行者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情操。此外,她还画过不同时期的宋庆龄,《风范照千秋》这幅作品是描绘和平时期的宋庆龄。和平时期的宋庆龄女士形象如何刻画?她了解到宋庆龄是位和平使者喜欢养鸽子,故居中种了好多海棠花。并以海棠花和飞翔的鸽子为背景,人物刻划上尽量展出她那母爱慈祥的风采,从而体现了它这个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以及她独有的风貌;《危难有巾帼》描绘的是抗战时期的宋庆龄,当时她为革命四处奔走,组织学生走向街头游行,去慰问童子军等。于是,在卢平的画中,宋庆龄女士手拿雨伞,面部表情坚强,在风雨飘摇之中行走,背景中布满了滚滚乌云,在手法上使用做旧的画法,这样的塑造,使两个不同时期的宋庆龄女士风貌迥异;《京剧大师程砚秋》这幅作品描绘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他的作品主要是青衣,大多是悲苦的,他与梅兰芳先生不一样,梅兰芳先生艺术风格是雍容华贵。所以,在卢平女士的画中,程砚秋先生身着青衣,悠闲地在院子里练习手法和身段,秋风残枝伤感凄凄,地上一片黄叶犹如人的命运般飘洒着坠落地上,黑色的衣服烘托着悲苦的意境,充分而深层次地展现出画中主人的岁月沧桑。在画家的意念里,如果画程砚秋先生彩扮之后的形象,这幅画就失去了它的特点和意境了。所以,要画历史人物,你要画什么?首先要和他的情节和历史背景、环境相符合,这是在塑造人物精神面貌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记得,卢平女士曾创作过一幅反映北京的《中国年》大型画作。在这幅创作中,她首先考虑的是人文背景和北京的特点,只有抓住这些才能表现出北京的中国年特色。她选择了春节逛庙会的场景,这无疑是北京人最具影响力的活动。每年那里人极多,成人吃玩,孩童骑项,左手风车,右手糖葫,亦有手悬鞭炮者,画面远处公交车待运,还有庙会牌楼的隐约。主景红灯笼占大半画面,突出中国红的特点,极致地表现了热闹的过年场景。“因此说,一幅完美的创作画面不但要考虑主题人物的布局、用色,还要考虑人物的环境、道具,它的每一个道具、每一个动作的选择,在画面里都能起到重要的烘托主题作用!”卢平女士给我们诠释着创作的经验,也讲解着她融入作品中的意境。

 

《京剧大师程砚秋》 卢平 作

 

《中国年》 卢平

 

    卢平女士天资聪明,悟性很高,早在1982年就创作出了系列作品《蕉林晨辉》、《竹楼之春》、《摇篮小曲》和《澜沧晚霞》。这四幅作品均取材于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线条流畅,造型准确,能充分体现出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的淳朴之风韵,在艺术上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都被中国美术馆作为馆藏精品收藏。如果能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就证明卢平女士获得了国家级的荣誉,是一种对卢平女士作品的高度认可,由于她在人物画方面的成熟技巧,北京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特邀请她为大会堂画一幅大画,经过严格的选题和收集素材后,她的一幅《竹韵》诞生了,挂在了人民大会堂南海厅,受到无数人的观赏与赞许!

 

《竹韵》 卢平 作  被人民大会堂收藏,悬挂在大会堂南海厅

 

    在绘画的道路上,卢平女士有自己的追求标准,那就是如何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和西方绘画技巧高度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卢平女士说;“这个问题我很早在选择从事专研中国画的时候就想到的问题。我以前也画过油画、版画,大家都说我的素描棒极了,为什么不选择油画,而学中国画呢?我一直在想,中国画发展到今天,笔墨当随时代,中国画需要改变一些陈旧的东西,怎么能将西画好的东西融入到中国画里边。我前一段时间写了篇文章《艺术的融合贵在一个度》其实很多画家一辈子都在研究这个课题,怎么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中西融合。”在她认为,不管怎么将西画融入到中国画里边,但绝对不能丢了中国画精髓的部分,绝对不能不受中国传统的约束而无度的所谓“改造中国画”,这恐怕不行,社会大众也不会认可的!有位哲人说过“艺术是带着镣铐的舞蹈”每一门艺术都是有它自身的规范和局限,只有不会做诗的人才感觉得格律的缚束。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诗人,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绘画有何止不是如此!卢平女士举例说,京剧就得用京胡才叫京剧,它必须有自己的特点,是特点也是它的局限性,越是局限性就越是有民族性,也越具有世界性。有的人标榜着创新中国画,却是在中国的宣纸上画油画,画素描没有一点国画的味道,不受中国画技法的约束,完全失去了中国画的特点中国画所需要的功力,没有掌握好传统功力就必然画不好中国画。她说:“中西艺术融合必须掌握一个点,掌握一个度,中西艺术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它不能一蹴而就,有很多画家一辈子都在追求这个融合度的问题。你要变法中国画,请你先将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精髓吃透,然后再谈两个画种之间的融合,你还得以中国画为主,就是说西画技术为中国画增添新鲜血液,你不能将中国画‘改头换面’。这是因为,中国画里的哲学思想与西方画里的哲学思想是不一样的。”卢平女士激动地说。她感悟到,随着年龄的增大,越能认识到中国画的深奥和博大,以及中国画里的那一套完整的内部机制和精华,而这些正是以中国文化为依托的。比如中国画的构图、笔墨、工具和西画的都不一样。老祖宗创造出来的宣纸和毛笔是一个很伟大的发明,一笔下去力透纸背,墨色千变万化,如润含春雨,如干裂秋风,又如笔墨下去时四处扩散、渗化的那种情形一样,像刚刚下雨般那么畅快,不能说中西结合就把中国画最根本的意在笔先、骨法用笔和以线造型给弄没了。有的人一说中西结合就忽视线条的存在,这样做就把最传统、最优秀的东西、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丢掉了。中国画里的线条美一定要保留,它是中国画的精髓。又比如我们的大写意,那是多么畅快极致的舒心一抹,千般情怀、万般寓意包容其中,只有知者知之,任你想象!正如老子《道德经》所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在中国画中,要达到这种“惟恍惟惚,其中有象”的境界,没有大师级的智慧是万万做不到的,要使山、水、树、石由具象上升为意象,没有极高的画技是不可能达到的,要处理好笔墨语言之虚实、浓淡、干湿、聚散、收放等关系,是中国画的核心问题,加上形与言、言与意三种意境中的形态恰到好处地浑然于一体,展现于纸上,隐喻于“道意”之间,领悟于灵府之内,着眼于虚实燥润之感,于无之有物、物之无象、无象中包含万物之依稀能见处,方为中国画之最高意境了!这些都是与西方油画的不同之处,“我现在在北京画院工作,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中西绘画融合问题,还在探讨工笔画与水墨画怎么结合的可能性。同时,我现在也画花鸟山水画,想着怎么能将花鸟画与人物画相结合,目前在做这方面的探索。最近,我尝试着画了很多花鸟和人物结合的东西。古人的技法也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如齐白石,当年他画的那些草虫、白菜等,其实古人不是那样画的,但他是从生活中来的,画虾和螃蟹,他的家里就养着好多虾用于观察,现在看他的画很传统,当年看也是一种创新。我现在有的画在用创新的方式展现,再过几百年也许有人认为我现在画的就是传统的。艺无止境,画到老、学到老吧。”对中国画独特的视角剖析和不懈的追求,在“笔墨当随时代”的今天,卢平女士孜孜不倦的尝试着各种创新,坚持传统,令我们大为欣慰。笔者在现场用手机搜索,惊讶地发现卢平女士画了大量表现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儿童的作品,画面上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给人以清新、淳朴、典雅的艺术享受,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她艰辛的一路走来,风雨无阻,创作的作品中已有百余幅入选国内外各种大型画展,并到日本、英国、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展出。作品《巴山新市》、《彝家情》、《假日》和《竹韵》先后入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澜沧三月》入选第二届全国体育美展,《春消息》入选第23届蒙特卡罗国际现代艺术展览,《春光》、《泉水清清》、《西山红叶好》获北京市美展“优秀奖”,《 汲水图》参加中国香港“亚洲女画家作品展”获优异奖,《傣乡五月》入选“中国第三届少数民族画展”获民族百花奖,《戴月归》等三幅作品获中、日、韩98`BESETO国际艺术节两项奖(国美会奖和中文民俗博物馆长奖),《山妹》获`99韩国国际美术交流大展“优秀奖”,《蕉林晨晖》等五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与纪清远合作《版纳风情》被镶嵌在国家级的专机上,《竹韵》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并悬挂在大会堂南海厅,与纪清远(纪晓岚第六代后人、卢平女士的先生)合作《版纳春韵》悬挂于中央统战部主楼。《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艺术报》、《民族画报》、《中国文艺家》、《中华英才》、《中国画》、《美苑》、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以及中国台湾的《自立晚报》、悉尼《澳洲新报》和新加坡《联合报》等报刊、新闻媒体曾做过专题介绍和报道。

 

《缤纷版纳》 卢平 作

 

    卢平女士的骄傲业绩令世人刮目,也增加了她在社会上的艺术交流频率。1991年、1992年、2008年分别三年在成都和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卢平、纪清远伉俪画展》,1991年出版《卢平画集》,2000年出版《中国名家作品集粹——卢平专集》,2000年出版《卢平写意人物画技法》VCD教学光盘,2008年出版《卢平作品选》,2005年10月《母子情》参加“神舟六号”飞船搭载书画长卷“神舟颂”入太空,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飞毽迎春》入选2012年伦敦奥运会美术大展,作品被组委会收藏,1993年3月应邀赴新加坡举办画展,同年10月赴中国台湾各地进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1997年2月,应澳大利亚“名家艺术中心”的邀请,赴悉尼举办夫妇画展,同年六月,又赴英国伦敦出席中英妇女画展开幕式,传略编入《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美术名家年鉴》、《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等十余部辞典辞书。

 

《欢乐的泼水节》  卢平 作

 

    下午是现场创作环节,卢平女士丹青轻染,重墨参差,狂放处泼洒淋漓,收敛时细毫点蕊,荷芰摇曳,翠鸟鸣秋,菂满蓬胀,蝉声幽幽。在她的笔下,须臾便成就了一幅《塘趣》图。我们看到了作者用墨用色老道,她边画边说:“在这些画中,如何融入西方画法,一直是我琢磨的一个内容!”中国画创新研究成了她的专项,让古老的中国画成功地展现出靓丽的“新颜”是她一生中的所盼!

 

 

查看更多卢平作品

 


作者:
责编:
分享到:
图片新闻
©2014-2024 www.xda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德艺先道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40548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3546号
德艺先道艺术咨询热线